完美体育风景园林月 2021青年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8-07 19:09:54    浏览:

[返回]

  完美体育2021年4月23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系列青年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服务”。

  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特约编辑蒙小英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付彦荣副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会。

  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王志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静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方正副教授,阿普贝思(UP+S)国际联合设计机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邹裕波董事长,北控水务集团产品中心陈鑫副总经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岳邦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胡远东副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建筑学院景观专业程温温助理教授,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精彩报告。

  本次论坛以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受到了广泛关注,广大同行和学者积极与会交流讨论,截至4月24日11:00,线人次。

  本次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特约编辑蒙小英主持。在开幕式上,蒙教授对报告嘉宾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对线上线下参加本次论坛的观众表达了感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教授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表示感谢。王向荣教授表示谈到生态的问题,更多讨论的还是人的问题。一场突发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的空间被压缩到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但令人可喜的是在因为疫情封闭的校园里发现了刺猬,但当2万多的师生重新返回校园,刺猬便再也见不到了,刺猬的回归也只是暂时的。王教授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生活在郊野林中的鼹鼠因为树木的砍伐失去家园,鼹鼠们用香肠堵住汽车的排气管,但最后仍然没办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由于人的干预,特别是人的贪婪,剥夺了其它动植物的生活空间。一场疫情,让人们更多的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生存的空间更有韧性和弹性。王教授表示,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奢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实现。王教授以自己考察丹麦见到的近自然空间为例完美体育,提出在密集的城市中我们为其它动植物预留出一些空间,在满足人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人为干预,这些近自然的空间便为其它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可能,也为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带来了更多机会。人与自然实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将更加平稳健康的运转,也更能抗击一些突如其来的打击。王教授最后对本次论坛的论题表示肯定,他认为城市生态系统这个课题怎么研究都不为过,这个论题在当前是十分有价值的。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王志芳副教授在题为《生态系统服务应用的实践挑战》的报告中,指出风景园林学想要融合生态学,首先需要从学科以及系统层面理解风景园林学与生态学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出现的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理解风景园林与生态学最核心的差距。风景园林学更像是解决一个地块上的所有问题,而生态学则是高度分解的,分散在不同领域去研究更加细小的问题。接着王志芳老师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现状、应用潜力以及实践挑战。最后,对生态系统服务未来的应用重点进行了展望,即,如何构建一套方便快捷的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与决策体系;如何使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分析兼容未来发展可能性;如何摒弃生态系统服务的数理关系走向真实的实践关系;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结果有效转换成土地单元的管控指导。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静助理研究员从研究背景、科学问题的提出、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展开《城市森林景观动态及降温效应》的报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现状研究中缺乏定量精细刻画城市内部绿地格局及变化的新技术方法,缺少探讨城市内部绿地格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基于此,王老师提出2点科学问题:1)城市建成区内,如何精确量化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2)精细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如何影响其降温效应?最后通过研究,提出了5方面主要结论,为城市绿地管理及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演化:城市群的视角》报告中首先说明,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接着阐释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刘老师强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理想的城市与生态耦合系统状态是韧性、低碳、绿色、智慧、美丽以及宜居的。刘老师也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两点问题,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演进是否存在规律性?以及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是否出现相应的拐点?针对这两点问题,提出了曲线假设: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演化关系符合“U型”曲线规律(UEKC),并用中国的五大城市群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根据生态环境系统主控要素构建了指标设计。报告最后,刘老师提出了3点思考:1)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有弊亦有利;2)考虑城市化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3)人类活动的流动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方正副教授从绿色空间与城市社会经济、城市化的复合系统及其服务的权衡协同2个部分展开《多尺度绿色空间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报告。基于“城市需要多少绿色空间?” “北京市中心城是否更绿了?”等问题,开展了全国尺度城市绿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以及对北京市中心城绿地动态演变研究,构建了“绿地理想格局”。通过这些研究,李老师认为绿色空间与城市社会经济是动态的、耦合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在北京市新总规的发布以及“留白增绿”、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等理念的提出的大背景下,开展了关于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一系列研究。最后讲述了如何将生态系统评估应用于实践之中。

  阿普贝思(UP+S)国际联合设计机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邹裕波董事长带来了题为《从雨水花园到亲自然景观实践》的报告。邹裕波董事长表明,城市的绿化率近几年越来越高,但是在具体实践落地过程中,绿化空间却越来越硬化了,这是目前行业内风景园林实践的通病。当今人们追求的是健康、自由、开放以及民主的发展,设计界未来的方向是文化地域性强调设计风格?还是生态全球化的文明方式?这值得我们思考。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生命的健康与可持续性,未来地球村的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应该是全球性的。邹裕波董事长也介绍了阿普贝思(UP+S)国际联合设计机构最新的项目,指出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应该是亲自然设计,重新回归人的天性。只有关注若干具体项目的可持续理念践行,大的生态系统服务思想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北控水务集团产品中心陈鑫副总经理以《浅谈“灰绿结合、蓝绿交织”的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与实践》为题目进行报告。他表示: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水系统、绿地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相关专业的全面融合,才能系统改善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营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通过多专业规划统筹、基础设施融合、跨界协同,以专业结合的研究方法与面对具体问题的实施方式创新,提高整体环境治理效率,实现交付城市环境绩效的目标。随后他以污水处理厂变城市负资产为正资产以及新凤河项目为例介绍了通过污水资源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系统人工重建与恢复、智慧运营调度等实现北方季节性河流的灰绿结合与蓝绿空间优化。最后他将风景园林与其他专业的结合比作CPU和GPU的关系,在复合型项目中通过信息归集与分析,通过景观化构建与表达完美体育,利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城市居民交互,并反馈与迭代,实现下一个项目的升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岳邦瑞教授带来了关于《空间机制——实现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之风景园林途径》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1)主题解读——风景园林面对的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态服务功能;2)问题提出——风景园林如何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3)空间机制——格局-过程-功能级联框架中的因果关系。岳邦瑞老师指出,风景园林核心研究对象是景观和空间,并在这两者之上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城市由城市蓝绿空间以及城市灰色空间构成。风景园林利用空间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对话。目前城市生态服务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即功能板块、机制板块以及结构板块。风景园林学科涉足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结构与机制板块。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目的,风景园林空间格局营造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的手段。但是目前生态服务与空间格局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空间机制”的概念,即空间机制分析就是要找出格局与功能之间必然的、稳定的“因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荀丽丽副研究员以《景观及其公共性问题》为题进行报告。“景观”作为一个更具“整体性”涵义的分析性概念,具有“自然/生态、资源/经济、社会/文化”三重面向。报告中,荀老师通过分析景观的三重面向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被“问题化”的历史及逻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将生态系统转化为可计算的经济价值及其货币化(生态补偿)的努力因景观兼具三重面向的整体性而在具体的政策过程和社会场景中面临复杂的现实境遇。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公共性问题上,社会学视角不同于自然学科等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其更关心人类的社会文化组织方式以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最后她提出景观及其公共性问题的实践路径包括4个方面:1)中央政府主导的跨区域的生态干预;2)公共池塘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s)的社区自主治理;3)作为公共品供给的城市绿色空间;4)生态话语与公民行动。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胡远东副教授在题为《基于多尺度特征的中国城市绿化植物均质化格局评价》的报告中,首先说明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多种威胁,因此在此背景下来探究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化植物均质化格局及其成因至关重要,能够为建设更具生态效益的绿色基础设施提供支撑。生物均质化程度是衡量城市化对生物群落影响的重要指标。生物均质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完美体育,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库带来严峻挑战。人类活动是全球生物均质化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因素。胡远东老师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绿化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它们在全国尺度和气候带尺度下的均质化格局、揭示中国城市绿化植物均质化现象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差异,以及探明在不同地理尺度下城市绿化植物均质化现象到底由哪类植物主导。

  俄克拉荷马大学建筑学院景观专业程温温助理教授,以《“3W”展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城市热舒适景观设计”》为题的报告,即:哪些气候因子可以通过景观设计进行调节?(How?)哪些人属于热敏感/热易感人群?(Who?)哪些属于热易感地点?(Where?)程老师在报告中提出: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在小范围内不容易被景观设计所影响,而风和辐射容易被景观设计影响;儿童是热敏感群体,儿童相对于成人喜欢更凉爽的环境;在城市或区域尺度,我们可以根据热敏感指数在热环境上做出差异化设计,而社会人口和经济文化、健康状况、环境因素是热敏感指数决定因子。

  主持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蒙小英教授

  对话嘉宾:王志芳副教授、王静助理研究员、刘海猛副研究员、李方正副教授、邹裕波董事长、陈鑫副总经理、岳邦瑞教授、荀丽丽副研究员、胡远东副教授、程温温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的嘉宾对线位嘉宾的报告题材十分广泛,研究领域跨度也很大,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王云才教授代表广大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同行和师生们对今天的报告嘉宾提出了以下问题:

  10位报告嘉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针对概念的理解、区分以及如何在不同尺度和规划设计阶段应用概念建立完整的框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了自己的理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付彦荣副秘书长发表闭幕致辞,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本届青年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2021年度“风景园林月”系列学术科普活动正式开启。“风景园林月”青年论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倍受关注的活动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逐渐成为学科前沿研究的主力军,承担起学术研究的重任完美体育,为此,学会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展示平台,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付彦荣副秘书长就本次论坛分享了一些感想。首先,本次青年论坛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城市绿色发展、城市更新、高品质生活等社会和行业背景背景下举办的。风景园林学科要持续聚焦于城市生态基础网络的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本次论坛议题紧密呼应了时代发展需求,目的在于通过论坛引发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在构建更加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另外,要把生态功能与美学研究相结合,注重生态美学。风景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我们在强调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强调美学价值,某种意义上,美学功能也应成为生态功能的一部分。最后,付彦荣副秘书长对参与论坛的线上线下嘉宾和主承办单位表达了感谢。

  原标题:《风景园林月 2021青年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完美体育。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搜索